查看原文
其他

安倍访华,有件事比他的右翼价值观重要

卜永光 团结湖参考 2021-12-09


10月25日,安倍率领“史上最强”的外交和商贸团队抵达中国。此次访问距日本首相上次访华已有七年之久,是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签署40年来,日本首相在间隔最久之后,一次明显迟到的访问。

 


 安倍访华的“时空”机缘

 

此访因其特定的人、事、时、空而广受关注。从“人”和“事”的因素看,安倍已经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之一,却也堪称在内政外交上奉行保守路线、给复交后的中日关系制造了最多麻烦的领导人。纪念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生效40周年,是促成安倍此次访问的关键契机,但当前的中日关系却已在低潮中蹒跚多年。如果以十年为一个观察单位,最后这十年显然是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签署以来,中日两国对“和平友好”的“初心”最感到冷漠和隔膜的一段时期。

 

与此同时,全球贸易争端背景下,中日两个近邻大国的外交行动,也让此访的“时空背景”格外引人关注。在国际政治中,“时”为形势,“空”是地缘。地缘因素相对恒定,却也常会在形势和环境变化后焕发新意。中国有“近者不亲,无务求远;亲戚不附,无务外交”的古训,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强调周边外交要“常走动”。

 

中日是近邻,近年来却一度鲜有高层互访。此次日方代表团内有500名左右商界领袖,表明安倍此访的重心仍在商贸领域。从结果看,两国签订的大量经贸订单引人注目,但访问的成果和意义却远不止于此。

 


中日关系回暖势头明显

 

首先,双方领导人在会晤中对中日关系的“定性”和政治表态,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。在会见到访的安倍时,习近平表达了对其“近年来多次表明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意愿”的赞赏,称“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”,提出“维护好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”,“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”

 

安倍的表态也颇具新意。比如,称赞“‘一带一路’是有潜力的构想”。而此前,日方对中国的这一重大倡议一直态度暧昧,甚至认为竞争大于合作。考虑到近年来中日关系遭遇过的严重曲折,双方领导人的政治表态都释放出了中日两国“结束过去,开辟未来”的决心和积极态度。

 

其次,访问本身让中日关系回暖的势头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。在安倍此次来华访问前,中日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。去年中国驻日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,安倍亲自出席,被解读为向中方示好;今年4月,王毅外长访日,重启了停滞8年之久的两国经济高层对话;5月,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日本,正式结束了两国政府首脑多年无互访的局面,安倍几乎全程陪同。安倍此次访华虽然几经波折,传出过多种消息,但其最终顺利成行并取得重要成果,对中日关系改善具有方向引领意义。

 

再次,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倡议和行动,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重要意涵。在习近平与安倍的会晤中,双方领导人都提到要“维护自由贸易”。考虑到眼下中美、美日贸易争端和谈判交错进行的大背景,中日携手强调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,无疑会给特朗普的贸易挑衅和单边主义行为带来压力。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,以及大量企业协议的签署,表明中日正在通过构建新的制度平台拓展经贸合作空间。这意味着在全球贸易争端的乱局中,两国有可能协力“以政促经”。这必然会对中美日三大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关系带来微妙影响。


 

中日关系能否走向新阶段? 


访问的特殊时间节点,也有着标志中日关系走向“新阶段”的象征意义。此访适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。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签署时,刚好是中国改革开放扬帆启程之际。在改革开放之初,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援助。日本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外援国,无论中日之间有何恩怨,对日本过去四十年给予中国的援助,都应表示感谢。就在安倍访问前夕,日方以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为由,宣布终止对华援助。这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终结,也意味着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,开启了一种更为对等的关系。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“新时代”之际,中日关系也有望迎来“新阶段”。“新时代”和“新阶段”如能同步交织、相互激荡,必将赋予两国关系发展新的持久动力。

 

安倍访华及其取得的成果也进一步表明,中日关系中的时空因素正在借助“事”的契机发挥作用,消解着两国间由来已久的僵局。人们常说,“形势比人强”,但同时又说“事在人为”、“人是决定性的因素”。两种逻辑各有其道理。历史已经证明,只靠时空撮合并不足以支撑睦邻友好之重。安倍和他代表的右翼主张,是近年来中日关系难以改善的主要障碍,“系铃人”能否以主动的姿态去“解铃”,将最终决定着中日关系能否持续向好。

 

在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签署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,中日关系实现了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。这表明,中日关系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,不可能跳出宿怨难解的死结。面对新的形势和契机,日方及其政治人物的判断抉择至为关键。从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生效算起,历经风雨曲折的中日关系已经到了“不惑之年”。作为日本政坛的资深政客,安倍的右翼保守价值观早已深入骨髓,寄希望其一朝改变是不切实际的。但作为经历过风浪的成熟政治人物,安倍同时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。这就意味着,在局势发生变化后,他是有可能部分改变对华战略的。须知,当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,正是一贯在意识形态上极度敌视中国的政治现实主义者尼克松。

 

此访出发前,安倍特意在机场发推特,表示“想把中日关系推进到新阶段”。在结束此次访问之际,他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。当前,有望创下日本首相执政时长记录的安倍,或许更应该通过此访温故知新,重拾“和平友好”的“初心”,进而择善固执、对两国关系“不惑”。在新的时空背景下,这已成为精明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在冷静“察势”基础上,明智的“顺势”之举。

 

回顾过往,新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渐入僵局。十二年前,第一次执政的安倍首次访问中国,被媒体称作“破冰之旅”。随后双方领导人“融冰”、“迎春”、“暖春”之旅接踵而至,但最终迎来的却非“阳春”,而是更大、更长的“寒流”。十二年后的今天,安倍的中国之行仍被一些媒体冠以“破冰之旅”的旧名,但回归正轨后的中日关系能否避免历史的覆辙,关键还是在于日方的抉择。当前,中日关系中的时空因素和人、事因素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反应,催化着中日关系改善,也有条件继续孕育双边关系持续向好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对于安倍,我们应该更多“论迹不论心”;如果“论心”,也更应该看他是否秉持了中日“和平友好”的“初心”,并共同创造条件,避免让其右翼保守思维支配下的私心和执念妨害两国关系大局。

 

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是至理。但对于经历了太多曲折之后终于回归正轨的中日两国而言,这话的后半句“初心易得,始终难守”,却是尤其不能忽略的。


(文/卜永光,国际关系学者)



点击

阅读原文

查看团结湖参考 [2018年精彩文章目录]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